海原:非遺“活起來” 文化“火起來”
11月3日,在海原縣非遺文化傳承基地,一場由剪紙、刺繡、泥哇嗚、皮影戲組成的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把游客拉入沉浸式文化體驗中。近年來,海原縣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利用開發并重,先后實施非遺傳承人培養、非遺展示陣地、產業培育、宣傳推介“四大”工程,助力海原非遺在傳承中煥彩流韻,成為對外文化交流新名片。
海原縣建立刺繡剪紙非遺文化創業孵化基地、文化館“花兒”傳承點、非遺館,成立海原縣花兒藝術演藝有限公司,同時整合全縣12家合作組織成立公司和認證中心,注冊商標,積極培育非遺文化產業,涌現出妥燕、李海軍、黃亞等為代表的優秀“花兒”非遺傳承人34名。“先后創作《海風吹綠黃土地》《大山的女兒》《花香新時代》等大型花兒歌舞劇,創作編排《情投意合一對兒》《吆騾子》《“花兒”漫塞上》等花兒表演唱、對唱等精品力作赴外演出,不斷提升海原‘花兒’”文化影響力和美譽度。”海原縣文化館負責人王新林說。
海原縣投資建起1.9萬多平方米,集收藏展示、交流合作、聚集示范、演出展覽、研發孵化、教育培訓、創新探索于一體的非遺文化傳承基地,采用“前店后廠”模式吸納刺繡剪紙合作社12家,輻射帶動專業村24個,累計培訓初、中、高技能人員4200人,帶動650戶建檔立卡戶創業增收,年產值近千萬元。“我們將不斷開發文創新產品,拓展文化產業致富新路子。”海原縣千珍繡民族手工藝有限公司負責人喬亞茹說,公司每年帶動上百人就業。
“我們將曹氏武術和胡灣舞獅融合在一起,使舞獅武術更有藝術感。今年我們代表寧夏參加全國社火大賽,獲得二等獎。”曹氏武術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曹建說,目前曹氏武術主要以家庭式方式傳承,涉及家族三代人群,有隊員20余名,經常受邀參加各種演出,知名度越來越高。
今年以來,海原縣累計開展40余場皮影戲展演,34場“花兒”大賽,百余場秦腔、“花兒”等演唱比賽活動。制作發布“云游非遺 暢享海原”視頻號,在線直播傳統刺繡工藝、泥哇嗚工藝制作,將非遺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通過‘非遺+文旅’,把非遺展演展示融入關橋梨花節、海原·蓋牌‘村BA’、農民豐收節等系列文旅活動中,今年吸引鄉村游游客24萬余人次。”海原縣文旅廣電局負責人說。(記者 蒲利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寧夏銀川市舉辦青少年科技體育運動會
- 人民網銀川11月4日電(李甜甜)11月3日,寧夏銀川市舉辦青少年科技體育運動會,銀川市從各縣(市)區、市直屬90余所學校近2萬名中小學生中選拔1500余名參賽。 運動會現場。…
- 寧夏加快推進中部干旱帶生態保護修復
- 人民網銀川11月4日電 (記者閻夢婕)近年來,為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通過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強化生態本底調查、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完善政策標準體系、開展改革創新實踐五項措施,加快推進中部干旱帶生態保護修復,進一步提升荒漠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筑牢祖國西北生態安全屏障。 寧夏自然資源廳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圍繞構建從山頂到河流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按照《關于推進中部干旱帶灌草植綠的實施方案》,將中部干旱帶相關縣區1114.53萬畝國土面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中,立足中部干旱帶干旱缺水、沙化嚴重、生態脆弱實際,明確了針對性保護修復措施,著力鞏固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制定自治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以中部干旱帶和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為重點,劃分中部干旱草原區及8個二級分區,布局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行分級保護、分類治理、分區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