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藥材種出甜日子
秋意漸濃,寧夏廣袤的土地已“上妝”,屬于吳忠市紅寺堡區新莊集鄉新臺村甘草種植試驗田的顏色,是厚重的褐色。在村集體95畝的土地上,甘草枝葉褪去夏天的青綠,猶如褐色的地毯鋪滿大地。地下一米多深處,經過半年生長的甘草根莖已逐漸粗壯,深深扎入土地。
回溯以前,新臺村種植過的作物可不少。移民搬遷初期,受制于土地貧瘠、灌溉用水量不足等因素,村民嘗試過小麥、馬鈴薯、玉米等特色種植,但收效不佳,均未形成產業效應。自2017年自治區黨委辦公廳駐村幫扶新臺村以來,引導村民調整種植結構,分批集中種植紫花苜蓿近3800畝,為種植農戶兌現補貼432萬元。7年過去了,受生長期影響,目前苜蓿產量逐年遞減。還能種點啥?村民們期待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給出“良方”。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面對產業發展內生動力不足、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我們就是要改變、要創新、要突破,開拓‘產業富村’的新賽道。”自治區黨委辦公廳駐新臺村第一書記何玉峰說。
如何改?科學施策。2023年底,在幫扶單位支持下,駐村工作隊多次協調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畜牧工作站、吳忠市科技局、紅寺堡區農業農村局等單位組成專家團到新臺村“問診”“把脈”“組方”,綜合土壤性質、種植事項、高效節水、前期投資等問題,建議新臺村“試水”甘草種植。種好了“甜根根”,不僅能拔掉“窮根根”,還能綠了山溝溝。
“藥方”給出來了,有些村“兩委”工作人員和村民卻猶豫了。甘草種植沒經驗,種不好怎么辦?市場不穩定,賣不出去怎么辦?
駐村工作隊想到了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的95畝土地。由于這片土地屬于砂漿地,加之缺少計劃用水指標,近幾年種植的小麥、大豆產量不高,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將之作為甘草種植“試驗田”,項目成功后既能壯大村集體經濟收益,又能引導村民有序調整種植結構,帶動產業創新發展,豈不是一舉兩得?今年4月下旬,一簇簇人工移栽的甘草落地“試驗田”,目前甘草根苗長勢良好。
為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駐村工作隊聯系寧夏岐黃圣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保底收購合作協議,打造標準化甘草種植基地,帶動農戶擴大種植規模,增強抗風險能力。經測算,該項目甘草收獲后預計為村集體帶來收益30萬元至50萬元,帶動種植戶畝均收益4000元至5000元。(記者 陳 瑤 楊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