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優質資源在學校間流動起來
——寧夏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當前人民群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愿望更加強烈。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圍繞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寧夏正奮力譜寫教育強國建設嶄新篇章。
今年秋季開學,吳忠市新建成的利通區第七小學北校區開始招生。“這所學校的投入使用是吳忠市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化、基礎教育均衡化發展的生動實踐,更是探索集團化辦學的一次積極創新。”第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劉貴麗介紹,今年北校區一年級6個班招生,共270人。
群眾急難愁盼在哪里,教育改革的發力點就在哪里。近3年,吳忠市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07所,新增學位40840個,學位供給進一步擴大;組建18個教育教學發展共同體,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新進展。在市區組建2個辦學集團,在成員校創建12個協作班,轉移優質學校學位300個,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吳忠市城鄉學校面貌之變,是寧夏整體推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均衡發展,努力辦好人民群眾家門口教育的一個縮影。
近幾年,同心縣第一小學語文教師安芫生的學生越來越多。安老師的課堂通過網絡直播到了同心縣河西鎮新村完全小學。2023年以來,同心縣建成教育城域網、校園網核心節點和同心縣“互聯網+教育”教師智能研修中心,實現萬兆到縣、千兆到校、百兆到桌面的教育城域網覆蓋目標,全縣中小學基本實現了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部學校的“三全”目標。
同心縣的教育變革,還體現在把教育質量提升列入“為民辦實事”任務清單,將下馬關鎮、預旺鎮、河西鎮3個鄉鎮38所教學點的273名學生,整合后分別納入師資力量更優質、教學條件更好的9所中心學校里就讀,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配備了校車,有效解決學生上學遠、上學難。
在銀川市,興慶區是“教育高地”,教育成績斐然。受益于集團化辦學模式改革,成立10個中、小學教育集團,8個幼教集團,采用“名校+新校”“強校+弱校”“城市校+農村校”的模式,先后促成銀川一中、銀川二中、銀川二十一小托管8所興慶區屬學校;引入華中師大、首都師范大學朝陽小學等區外優質教育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如今的興慶區,從教成為熱門職業,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興慶區教師崗位需求與報考人數平均比例超過1:25。
“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之路上,寧夏決不讓一名學生落下。”9月18日,自治區教育廳基礎教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讓優質資源在學校間“流動”起來,保障每一個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機會,讓人人都能因教育而“出彩”,是新時代賦予寧夏教育的重大命題。對此,寧夏多措并舉,持續發力,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不斷完善健全財政教育投入持續穩定增長的供給機制。寧夏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連續11年達5%以上,教育投入多項重點指標增幅排名全國前列。
——構建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截至2023年年底,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1.96%;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1.13%;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5.64%,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通過一系列政策推動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目前,共有5人入選國家級教學名師、22人入選教育部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還培養出117名自治區名師名校長、1.72萬名縣級以上骨干教師,教師專業化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通過“優質學校+新校”“優質學校+弱校”“城市學校+鄉村學校”等模式推進集團化辦學,接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在全國率先以省為單位建成智慧教育平臺,率先實現省級平臺與國家平臺的雙向互通,建成國家、省、市、縣、校五級貫通,各級應用協同服務的大平臺體系,實現優質資源串珠成鏈、智慧服務“一觸即達”。(記者 高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