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千年的窯火復燃
“磁窯山,靈州東北六十余里,昔人于此甄陶,至今猶然。明清時期,磁窯寨仍然有40余名慶王府窯匠聚集此地,從事陶瓷生產。”這是寧夏最早地方志明宣德《寧夏志》中,對靈武磁窯堡燒制陶瓷的一段記載。在靈武博物館內,設有一處靈州窯靈州瓷(又稱靈武窯靈州瓷)展廳,這里陳列的白釉剔刻花牡丹紋罐、魚紋盆、經瓶、瓷鈴鐺等瓷器,正是北宋時期出土的靈州瓷。
說起靈州瓷,不得不提靈武市文物管理所所長劉宏安。他被評為寧夏文化名家,在靈武乃至寧夏文博界知名度很高。
劉宏安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愛美術,青年時期發表千余幅漫畫作品,2023年擔任靈武市文物管理所所長后,從事文物保護與文史研究工作。他曾多次參與靈州窯址考古發掘,對靈州瓷進行深入研究后,萌發“讓千年的窯火復燃,恢復失傳數百年的靈州瓷燒制技藝”的想法。
為了讓靈州古瓷煥發新的光芒,劉宏安對古陶瓷胎土成分進行檢測,籌資修建了土窯,開始燒制試驗。“在黃河邊選挖釉土,在磁窯堡采挖高嶺土,一件瓷器要經過采集坯土、練泥、燒制等20多道工序。經過半年忙碌,卻以失敗告終。”說起20年前燒制第一窯瓷的情景,劉宏安記憶猶新。
之后,他不斷求教于河北磁州窯、陜西耀州窯等國內老陶瓷大師,最終找出失敗原因。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秋天,經過幾十次反復試燒,劉宏安終于用當地材料和傳統工藝燒制出胎質、釉色與北宋時期器物十分相近的作品。
“北宋時期,靈州瓷傳承河北邯鄲磁州窯剔刻工藝,兼顧陜西銅川耀州窯的印花技術。在多年發展創新后,靈州瓷充分體現古代西北陶瓷與中原陶瓷文化的交流、交融與發展歷程,是中國陶瓷百花園中獨特的一朵,在中華陶瓷史中占據重要的歷史地位。”劉宏安說。
眼下正值暑假,許多小學生到靈武博物館內的靈州瓷研學游基地體驗瓷器制作。在劉宏安看來,將靈州瓷制作技藝保護和傳承下去,讓非遺文化在潛移默化間浸潤孩子們的心靈,不僅能讓體驗者了解到靈州古瓷的制作技藝,還能將傳統古陶瓷文化發揚光大,堅定體驗者的文化自信。(記者 黃 英 見習記者 牛寶林 彌 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